这一政策之变,让中国新能源车的未来更顺了 | 新京智库
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“顶层设计”获得通过。
▲图片来源:新京报网
文 | 柯锐
10月9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
在距2019年12月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年-2035年)》征求意见稿(以下简称《意见稿》)发布10个多月后,这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“顶层设计”终于获得通过。
截至发稿,通过后的《规划》全文并未公开发布。不过,根据会议新闻,仍能发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。
从“慢充为主”转变到“快充为主”
通过会议新闻可看出,与去年公布的《意见稿》相比,《规划》出现了一些新变化。
在加强充换电、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此次会议首次提出了“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。”
而在《意见稿》中,对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表述是,“加快形成适度超前、慢充为主、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。”
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,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。从“慢充为主”转变到“快充为主”,这一变化不可谓不显著。
充电时间长是很多新能源汽车用户一个非常不好的用车体验。随着新能源车越来越普及,快充必然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。当前,不少企业在力推快速充电技术。如市场上特斯拉的快充功率达到120Kw,半小时能充满80%电量。
今后,快充将为越来越多用户带来便利,也将有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。
两类地区公共领域新增用车,
新能源汽车不低于80%
此外,会议还首次提出,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。”
这也是《意见稿》中没有的新信息。
可看出,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没有减弱。
3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,确定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,即由2020年延长至2022年再退出。这意味着,本应在今年年底正式结束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又得以延续。
此次会议还提出,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。2021年起,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、出租、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,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%。
新能源汽车要提高市场竞争力
虽然《规划》全文尚未公布,但从会议消息可看出,当前汽车工业处于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期,我国长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没有变。
去年公布的《意见稿》提出了“力争经过15年持续努力,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,我国进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”的发展意愿。
《意见稿》还为暂时处于低谷的新能源汽车提出了阶段性发展目标: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明显提高,动力电池、驱动电机、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,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%左右,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%,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。
在中国政府网关于此次会议的消息里,尚未见到提及这些具体目标。但会议提出,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,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,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。为此,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,鼓励车用操作系统、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。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、交通、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,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、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,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。
产销降幅收窄,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转机
自201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12—2020年)》以来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效显著。
但是,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,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及产业生态不健全等问题尚待解决,从政策驱动向以市场驱动为主的转换中,行业发展动力亟待转换。
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,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24.2万辆和120.6万辆,同比分别下滑2.3%和4.0%。
2020年1月-8月,在疫情的影响中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0.2万辆和59.6万辆,同比分别下降26.2%和26.4%,不过,降幅较1月-7月分别收窄5.5和6.4个百分点。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转机。
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政策呵护,但随着市场化发展,行业的竞争和淘洗不会趋缓,只会更激烈。
作为市场主体,无论是传统车企,还是造车新势力,都必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、提高产品竞争力,来提升自身实力和“造血”功能,否则将面临被淘汰风险。毕竟,新能源汽车行业终究会回归市场,企业要靠实力说话。
□柯锐(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首席研究员)
编辑:郑伟彬 实习生:王雅晨 校对:吴兴发
投稿、合作、联系我们:futurecity@xjbsmartcity.com
这个黄金周,为什么让我们感慨
东北发展为啥比不上广东?这位前官员说了实话